您好,欢迎来到云企聚![服务商申请]关于我们首页

首页 > 商业资讯 > 突破农机产业创新之困

突破农机产业创新之困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0-09

产业调整之路通常坎坷、困苦、焦灼而又漫长。自2015年农机行业发展增速进入个位数发展区间以来,趋弱运行的态势令业内生存压力递增,今年,绝大多数品类市场业务前行更是遭遇排骨路和减速带,据初步统计,除了与畜牧相关的玉米机、青贮机、青饲料收获机等稍遂人意之外,其他品类不管是传统产品还是新兴产品,都齐刷刷地在下行和起伏通道上徘徊,可见,农机产业发展困境远未摆脱。


国内农机行业期待实现市场“转身”,而事实上,占据世界第一规模的巨大体量就像是“一艘航空母舰”,掉头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作为工业产业范畴里传统机械制造行业,农机产业不落队的唯一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创新”,这也是全行业、全社会体系、相关管理和智囊机构给出的“药方”。


而实际上,农机行业创新“困惑”及“岔路口”依然不少,市场发展困局随处可见,以下几个关键点或许能给业内带来一些参考。


01、产销闭环的矛盾


抛开社会整体经济环境不讲,就农机说农机,如今是一个不在趋弱下生存、就在趋弱中灭亡的时代,今年乃至未来两年,仍是行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期,这个阶段不仅表现在市场发展速度大大放缓,而且增量市场向高质量存量市场过渡将持续进行,成本、利润、现金流、销量递减等多重压力直接威胁到超过2500家农机企业的存亡。这种情况下,农机产业既要聚焦创新,同时又要全面提升产品的“性价比”,展开来讲,农机企业既要寻求技术、工艺、质量等全要素升级,又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在成本和利润之间进行反复调整,找准平衡点。直面当下,市场下行,而钢材、橡胶、玻璃、铸造金属等农机制造必须品,却因为人工、环保等因素影响价格上涨,与之向背驰,农机直接服务的农民消费群体,却因为近年来粮食价格不稳、农机投资收益下降、新生群体价值取向改变等因素引发连锁反应,处于消费不振的缓冲阶段,市场需求不足已经有目共睹,农机市场价格竞争的“硝烟”一直没有散去。


一言概况,农机企业存活下来才有发展的机会,要想存活,就必须直面成本高企和产品价值劣势的矛盾,不管是做传统产品还是做新兴品品类,都必须在建立产品差异性、提升市场竞争力、高质量低成本、提高“性价比”等环节上做文章,产品好、价格合理、服务优、品牌响,打造专属“不同”和“过人之处”,才有机会抛开竞争对手,跑在市场竞争的前面。


02、久难突破的瓶颈


众所周知,国内农机需求和自我供给之间的不平衡羁绊着整体产业向前、向好发展。从需求环节讲,伴随着国内农机消费群体组织化、规模化、年轻化、信息开放化、价值取向趋利化等因素促使,整体需求方向决不能停留在皮实、能用、便宜等低端消费基调上,而是要向着高端化、智能化、可靠性强、作业效率高、外观靓丽、驾乘舒适等目标看齐,这是基本的方向,而且这种趋势是不可逆的。那么,问题来了,国内农机制造的实际供给能力是怎样的呢?优势固然明显,但是弊端也不少,一方面,整体结构失衡。在2004年至2013年的十年里,国内农机产业依托补贴政策拉动、刚需透支等驱使,整体规模急剧膨胀,传统市场快速饱和,也造就了中低端同质化严重、重复产出、高端产品不足、产业发展不均衡、技术工艺短板多等瓶颈。另一方面,高端供给不足。国产化农机产品不管是整机还是核心部件,在高端、智能、先进等产品领域,严重依赖进口,并且国产化农机产品普遍存在可靠性不足的致命软肋。案例是最形象的印证,目前国内大中拖制造企业超过200家,规模以上企业170余家,大中型拖拉机产品保有量达到了650万台,年产能超过80万台,实际需求40万台左右,这些企业一股脑地扎堆在50—180马力产品领域,同质化严重,而反观,300马力以高端拖拉机严重依赖进口,不仅如此,国内制造的中小马力大棚王以及直连传动等小型拖拉机产品,整体可靠性和国际竞争力严重不足,单台价值不及国际一线品牌的2/3。目前,不仅大型拖拉机靠进口,大型采棉机、大型青贮机、大型耕整地机械等产品依赖进口,而且,在大马力环保和节能型发动机、电液控制系统及控制软硬件、动力换挡传动系统、打捆机的D型打结器、采棉机的采棉指、免耕精播机的种夹等关键零部件在核心工艺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作业装置存在较大技术瓶颈,严重依赖进口。不止于此,国内农机领域在CVT无级变速系统、全时驱动技术、悬浮底盘技术、青贮揉丝技术、自动导航驾驶系统等环节存在诸多壁垒尚未突破……


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总认为农机产品与高端装备搭不上边,其实这种认识存在严重偏差,国际高端农机装备之技术、工艺和制造复杂程度不比任何一种汽车等机械产品低,也就是说,不仅要从认知层面将农机装备提升到足够的高度,而且要在政策支持、重点难题突破、核心技术研发、工艺升级等环节予以实实在在的推动,说大了,这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机和中国农业的发展前景和速度。


03、同质化“近亲”的限制


在国内农机市场上,很难寻觅到竞争“蓝海”领域,不管是传统产品还是新兴产品,同质化始终是业内产品一大“诟病”。这种现象的产生源自于两种状态,一种是模仿甚至抄袭。国内超过2500家农机企业里,不小的一部分企业根本不具备研发能力,在产品制造上,惯用的手段就是拆解测绘,“照葫芦画瓢”,更过分的,就通过各种不正当途径去弄人家的图纸,挖成熟企业技术、制造及相关人才墙角,“照葫芦画葫芦”,仿制品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似的,实际作业表现往往飘忽不定。另一种是资源借用。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诸多一线品牌农机制造企业采取的部件外协、工厂流水线组装为主的制造模式所致,尤其是规模企业制造驻地周边,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大部分小微制造企业从大品牌企业的供应商手里购买成熟部件,七拼八凑进行组装,只在外观及部分细节上进行稍微修改就包装上市,这类产品模样貌似和大品牌差不多,而实际性能和整体品质相差甚远。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也导致了国内农机市场价格竞争越演越烈,也正是这种同质化,导致了国内产业升级严重受阻。


突破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怪圈,一方面,农机制造企业要加大技术工艺自主研发力度,创新经营理念,形成差异化的产品体系;另一方面,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知识产权及专利保护,同时加强农机产品补贴资质鉴定,对于不达标、抄袭导致同质化严重的产品严格准入,通过多方共同协作,引导企业向着尊重技术、崇尚创新、追求进步的方向发展,共同促进产业升级。


04、新型品类也会遭遇减速带


今年以来,不仅传统农机产品市场下行趋势明显,而且很多被大家普遍看好的部分新兴小众品类也出现了下滑之势,比如烘干机,从目前的市场销量统计结果来看,同比下滑接近两位数;再如植保无人机,实际市场表现也并不像专家们预料的那样火爆,而是继续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相比之下,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传统农机品类遭遇市场天花板的时候,很多人感觉小众品类是另一条业绩和利润的上升通道,于是乎,很多企业没掂量好自己的分量,就趋之若鹜地向新产品领域扑去,结果呢?真正有实力、在这些产品领域有所积累和建树的企业,抢得了绝对垄断份额的“大蛋糕”,大部分不入流的企业则进入了“陪太子读书”的陪衬角色里。比如,这几年在环保要求、畜牧业发展等因素驱使下,打捆机产品一下子从默默无闻的冷门小众品类变得炙手可热,很多制造企业就跟风一拥而上,小圆捆、小方捆、大圆捆、捡拾型、破碎型……一时间冒出近百个品牌来,这种情况下,众多品牌产品质量可谓千差万别,更有甚者,为了套取农机补贴而采取了结构不变,单一增加捡拾宽度的不正当手段,可谓五花八门。小众品类之所以“小”,是因为其属新兴产品,需求量也是有限,如此毫无节制地扎堆而上,将很快进入饱和,遭遇发展减速带就属必然现象了。


按照正常的经济规律,企业经营永远是逐利的,立足传统,开拓具有更多收益的新业务无可厚非,而实际上,农机行业任何一个业务板块和产品都有着专属特性和难点,需要足够的设计、技术、工艺、制造、过程控制等全过程资源积累,从产品研发、实验、完善、改进到商品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不能有急功近利、立马收获果实的严重趋利心态,任何投机行为都是不能够长久的,但愿,国内新兴农机品类能在健康、有序、受控的基调上实现进步提升。


05、转型与创新路径的迷失


如今农机产业传统业务增长乏力,新业务增量有限,全行业都处于发展迷茫期,大家都说要创新、要转型,而实际上,要在如此大环境下突出重围,并非易事。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讲,制造业不会消失,但是落后的制造业一定会消失,新制造将会重新定义制造业,新制造业将会重新定义客户市场,重新定义供应链,重新定义所有的制造和商业的运营和服务。在产业竞争进入崭新阶段的当下,农机产业对转型和创新的认知都普遍处于模棱两可的境地,何为创新?怎么创新?停留在概念层面的东西可谓不少。


笔者认为,农机产业创新不外乎两层含义:一是“引领”,二是“不同”,任何一个企业,只要做好其中一层,就可以在行业内独树一帜。具体而言,有三大核心路径可以大做文章,第一条路径是,研发新的技术、工艺和产品。这条路径是最艰难、含金量最高的;第二条路径是用好现有的技术、工艺等资源,把产品做到极致。切实打造出可靠性强、性价比高、竞争优势明显的产品,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活力;第三条路径是聚焦市场痛点,细分经营,因地制宜、深挖潜力。具体举例来讲,比如旋耕机,适合河南、河北、山东等平原区域的产品,拿到内蒙就会出现“水土不服”,故障率大大增加,这就需要进行针对性开发和改进;再如近年来一直被热议的打捆机,这种机械在国外就是打牧草捆的,而在国内要进行多种对象作业,比如玉米秸秆、芦苇、稻草等等,这就需要在整体结构的强度、清选以及整体性能上进行改进……


对任何产业来说,价值都是行业下行最坚实的护城河。农机行业进入转弯趋缓下行期,产业发展必须找准价值创造的支点,坚守主业,创新经营路径,突破发展困局,向全球领先水平看齐、超越,创造现代农机发展新时代。


来源:农机1688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