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聚焦!120多家店的比格要做中国特色披萨的No.1
2016年,比格还将披萨做了瘦身,以外带开拓增量市场。创始人赵志强说,比格有自信做中国特色披萨的No.1。
瘦身+外带
不用外卖也能带来增量市场
3月9日,在赵志强的办公室,红餐网记者和他聊起披萨时,他说得最多的是瘦身。
我们比较疑惑。但当工作人员将四喜瘦身披萨的模型放在桌子上,谜底瞬间揭开:四张小披萨四种口味,而且都是椭圆形。
▲比格的瘦身披萨(模型)
对于此次瘦身,赵志强有自己的理由:“像必胜客这些品牌一张披萨是五六十元一张。价位比较高,而且比较大,一个人吃不完。所以,我们把披萨迷你化了,每个19元。”
做成椭圆形是比格的一种策略,契合“瘦身”的概念。在比格做的营销方案里,也经常以胖瘦为主题,比如吃圆披萨的胖子和吃椭圆披萨的瘦子,对比很滑稽但让人印象深刻。
比格又给了瘦身披萨准确的定位:不做堂食,主攻外带市场。
赵志强重点强调,是外带,不是外卖。“我觉得中国的外卖市场还不成熟,都是资本砸出来的。但外卖无法解决掉企业的接单和外送成本,这导致企业做外卖附加成本太高。”
他去日本考察,发现那里企业做外卖并不多,大多是外带。“外带可以砍掉接单和送达成本,企业也能控制产品质量。”
如此种种,消费者花同样的价钱就能吃到四种不同的口味,还能带回办公室和朋友分享,自然受到更多认可。
红餐网采访赵志强时,瘦身披萨刚刚推出八天,北京的店每天可以销售1000多单。“相当于增加了20元钱的客单价,带来的净利润是很可观的。而这些外带的背后,是每天多出1000多人吃到了比格的披萨,这是一个增量市场。”
榴莲披萨+自助餐
爆品和丰富的产品线可以统一
这种瘦身,或者叫聚焦,也发生在品牌塑造层面。
赵志强办公室的楼下,就是比格披萨的门店。橱窗上张贴着海报,大大字很显眼:“比格,不只有榴莲披萨”。
赵志强不认为这是借势营销,因为比格的榴莲披萨已经很好。“我们的榴莲披萨口碑很好,但这不是比格的全部。我们还有好吃的自助餐,我们的草莓巧克力披萨、蕉香四溢,市场反应都很好。”
赵志强耐心地解释:“榴莲披萨是2015年的明星产品,而我们的产品库里本身就有这样的产品。我们想将品牌聚焦到一个明星产品上,让消费者重新认识比格。”
▲在比格,好吃的不只有榴莲披萨
效果显而易见。1月中旬推出这个口号后,比格当月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在消费者口碑方面,之前比格在大众点评上的五星店面只有三四家,而现在是13家。
但榴莲披萨能支撑一个企业走多久?赵志强持怀疑态度,所以他重点解释了后半句:“我们强调不只有榴莲披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比格所能提供的服务模式,是中国的披萨企业无法提供的。”
聚焦和丰富本是一对矛盾体,聚焦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但丰富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赵志强感到自豪的是,比格通过披萨的聚焦,把这一对矛盾化解了。
聚焦+中国风
做中国特色披萨的No.1
比格的这些改变从2013年就开始酝酿。
赵志强从东北起家做披萨,今年是第17个年头。2002年,比格披萨进入北京,依靠“自助餐+披萨”的模式发展很快,十年后全国店面突破了100家。
但从2013年起,赵志强慢慢感到了一些压力,他说那时候徘徊良久:“很困惑。自助餐的种类越来越多,烤肉、海鲜、火锅都有自助,竞争太激烈了。”
与此同时,成本压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企业。他在想,突破一百家店后,比格应该怎样继续发展?
“我跑了很多城市,去观察别处的餐饮市场。比格在自助餐的丰富度和客单价上都不太占优势,如果还这样坚持自助餐的模式,就会比较危险。”赵志强如此说。
▲自助餐是披萨的补充,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这样的思考持续了两年。2015年,赵志强有了思路,要聚焦。“我们的优势在于做披萨,在这个领域无论产品品质、产品线长度还是在边际成本上,比格都有话语权。所以,首先要把披萨做好,再加上自助餐的模式。”
在此之前,红餐网记者见过赵志强出席活动的照片,穿着对襟上衣,手腕戴着一串珠子,颇为中国风。
赵志强的解释很简单:“我们虽然做的披萨,但服务的消费者是中国人。我们还是要理解中国的文化,用中国的特色,把西式的产品发扬广大。”
所以,聚焦之后比格的任务变得简单明了:用中国丰富的食材,做中国特色披萨的No.1。
谨慎扩张+提升体验
餐饮企业别被做大给坑了
尽管目标远大,赵志强却没有一味要求企业加速发展,他反而经常回过头去检查更细的层面。
他看到过很多失败的例子,所以常常思考这些初创的餐饮企业,能不能先把一家店开好?有没有想过一家店开三十年、五十年?“我们去看日本,很多餐饮店不大,但能开上百年。”
所以即使已经有了120多家店,赵志强仍旧很谨慎。以新推出的四喜披萨为例,其中的三个都是已有的口味,只有一个是研发的新口味。结果朋友跟赵志强反馈,那个新口味不太能接受。
▲赵志强说,企业太容易被做大坑了
这让赵志强很有感触:“餐饮的扩张要建立在和消费者一次次碰撞的基础上。朋友们有这样的意见,首先是我们自己做得不到位,其次对消费者的习惯我们也没有把握好。”
这都让他花更多时间去研究消费者的喜好。
“来餐厅消费不外乎几个场景,排队交费、取餐用餐、去卫生间等,我们怎样能让消费者在这几个场景里更舒服一些?”赵志强想了很多方案,比如排队的时候能不能有凳子坐、能不能有饮料喝,比如去卫生间能不能随时备有手纸,洗手的水能不能不那么凉。
赵志强说,企业的升级并不是把餐厅做得多么漂亮,“当然漂亮更好,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对体验细节的改善。”
他感叹道,有多少餐饮人都被想做大给坑了,而懂得调整、专注聚焦,以及完善出品、服务的细节,也是企业的另一种升级、另一种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