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云企聚![服务商申请]关于我们首页

首页 > 商业资讯 > “电”亮藏区——四川电网“新甘石”联网工程建设纪实

“电”亮藏区——四川电网“新甘石”联网工程建设纪实

来源:   发布时间:2012-10-10

  “新甘石”联网工程既是2012年四川省电网建设的“一号工程”,也是四川藏区电网项目的“卡脖子”工程。该工程的成功实施,标志着甘孜州西北部电网告别了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正式接入国家电网,对于四川藏区从根本上解决缺电和无电问题,加快水电开发,促进资源优势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月19日上午,随着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省长蒋巨峰和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刘振亚共同按下启动球,位于四川甘孜州的甘孜变电站和石渠变电站带电成功,“新都桥—甘孜—石渠”(简称“新甘石”)电网联网工程正式通电。从此,四川甘孜西北部石渠县等藏区的用电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据介绍,每年主网可向石渠等县提供2.4亿千瓦时电量,弥补枯水期电力缺口。同时,也为解决“新甘石”工程沿线的石渠、色达、甘孜、白玉、炉霍、新龙等县无电地区15万人口的用电问题创造条件。


  点亮群众希望


  四川藏区面积广阔,电网基础十分薄弱,解决藏区经济发展、水电送出以及群众生活用电需求所需的电网建设工程量及投资需求巨大,对资金保障、施工能力等形成巨大挑战。


  “有了电,我今年就可以在石渠安安心心地做生意,不用离开了。”在四川石渠县城开小吃店的朱文武对“新甘石”电网联网工程正式通电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石渠有丰富的中药材和畜牧业资源,有了电,石渠的特色产业就可以翻开新的一页,经济发展会迈上新的台阶。”对于石渠县委副书记刘泽来说,通电则有更深更远的意义。“有了电,就有了电视、电话,党的方针政策和科技文化知识下到基层就方便多了。”


  “这是一步跨千年的重大民生工程。”甘孜藏族自治州州长益西达瓦说,工程将从根本上解决无电地区的用电问题,对实现“十二五”末新增农牧民聚居区“户户通电”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工程的建设将有力支持甘孜水电资源大规模开发,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早在“新甘石”联网工程建设过程之中,石渠县城的变化已悄然发生:街道两边的路灯一根根竖了起来,歌厅和酒吧一家家建了起来,许多家庭着手改造自家的房屋,或建新房,或铺地暖,或添电器。虽然只有三条不长的街道,但石渠县城一下子热闹了许多。


  石渠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青、藏三省区接合部,北起巴颜喀拉山南麓,南抵沙鲁里山脉的莫拉山段,西北部与青海玉树州接壤,西南面与西藏江达县隔江相望,距成都1070公里,境内平均海拔4000米,幅员面积25141平方公里,草地面积约占90%,有“四川省第一畜牧业大县”之称,是四川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位置最偏远的县。


  石渠有“太阳部落”的美称,石渠的百姓对光明和温暖也有别样的渴望:这里一年有183天的气温在零下25摄氏度,最冷时,可达零下45摄氏度。全县8.68万人,早年仅靠一个小水电站季节性供电,人均年用电量不足19千瓦时。一到冬天,为了发电,干部群众不得不下河砸冰。2003年,虽然建成了一座装机容量稍大的水电站,不再需要砸冰,但缺电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不只是在石渠,在整个四川藏区,大都存在用电困难的问题。说起停电,甘孜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周林勇印象深刻,他介绍说:“一次我们正在做手术,突然停电,我们只好就着蜡烛和手电继续做。”


  据了解,四川藏区总人口约200万人,藏族群众约122万人,占全国藏族人口的24%,是全国第二大藏区。


  群众的愿望就是党和政府努力的方向。一定要“电”亮藏区!一定要让当地老百姓早日用上稳定的电!


  中央和四川省委、省政府以及国家电网高度重视藏区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1月,中央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四川藏区电网建设列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四川省从2009年开始推动牧民定居计划;2011年11月4日,国家电网公司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共同启动四川藏区电网项目,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资192.5亿元,彻底解决四川藏区的用电问题,打破四川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


  铺通“光明天路”


  “新甘石”沿线雪山连绵,最高峰达4600多米,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大部分地区处于低压、缺氧、高寒和强辐射区域,地质及气候条件十分恶劣。


  事实上,在广阔的川西藏区,电力资源十分丰富。供电的困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在雅砻江、大渡河等流域,存在丰水期电力外送的难题;另一方面,在石渠等边远地区,又存在着生产生活用电极缺的困境。


  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介绍说,为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国家电网将通过建设新都桥和丹巴、木里等一系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解决藏区水电送出通道问题。到2015年,四川藏区电力送出通道将东西贯通、南北互联,水电“送得出、落得下”;负荷集中区电网将坚强、保障有力,城镇及工业企业“用得上、发展好”;无电地区电网将基本覆盖、农村电网状况明显改善,农牧民生活“点得亮、步步高”。而解决藏区百姓缺电问题则是当务之急。


  3月20日上午,随着一声令下,“新甘石”联网工程在甘孜州康定县、石渠县和甘孜县三地同时开工。线路全长1015公里,起于甘孜州康定新都桥镇,穿越康定、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最后到达石渠县,将甘孜州北部与四川电网主网相联,当地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之为“光明天路”。


  留下青葱依旧


  四川省电力公司将“绿色、环保”作为工程建设目标,立志将这一造福藏区百姓的民生工程打造成环保工程、生态工程。


  然而,“电”亮藏区谈何容易,打通“光明天路”异常艰巨。整个工程将跨越海拔4200米以上的雪山6座,要竖立铁塔1552基,塔材总重逾2.6万吨。


  工程施工点大多远离公路,无路可走,现代机械化运输难以展开,只能靠人抬马驮运输施工材料和器具。由于海拔高,空气含氧量太低,即使静静地坐着,心肺负担也时常如负重前行。


  不仅如此,这里特殊的气候决定了每年的有效工期只有7个月,石渠县甚至只有5个月施工时间,大大增加了施工的工作强度。


  广大电网员工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自开工以来,一批又一批国家电网员工肩负使命,毅然踏上川西高原,与大草原做伴,与风雪冰霜为伍,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为藏区同胞点亮希望之光。


  8月18日,一场别具一格的集体婚礼在海拔4200米的石渠县举行,4位身着橘红色工装的新郎与4位身着洁白婚纱的新娘手牵着手,在圣洁的雪山和青青的草原见证下,宣誓永结同心。为了不耽误工期,来自成都电业局的4位新郎不得不把婚期一拖再拖,在电业局的关心下,他们最终决定把婚礼放在工地举行。


  4位新郎只是众多奋战在“新甘石”建设工地电力员工的代表,从新都桥到石渠县,绵延千余里的施工线上,随处可见电力建设者们不畏艰险、抗击严寒、英勇奋战的矫健身姿。截止到目前,超过13000人参与“新甘石”联网工程的工程建设、物资运输和后勤保障工作。他们只用了半年时间即胜利完成建设任务,创下了电网建设的“世界奇迹”。


  夏季的川西高原,随处可见一簇簇五彩的小花,即使是电网铁塔周边的草地也绿意盎然,青葱依旧。这得益于电网建设者们高度的环保意识。


  川西高原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动植物生长周期长,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尽可能使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初步设计阶段,相关方面就把环保放在首位。在变电站和塔基的选址上想方设法避开了贡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卡莎措省级自然保护区等7个自然保护区。经过比选的线路方案比最早的方案拉长10多公里。而110千伏线路每公里投资达100多万元,220千伏投资达400多万元,拉长的10多公里,增加了工程投资数千万元。


  如何尽量减少砍伐树木,也让建设者们绞尽脑汁。按一般方案,整条线路将砍伐林木6000多立方米。他们通过加高铁塔、少修施工便道、多架运输索道等办法,减少砍伐林木4000多立方米,使一大批生长多年的树木得以保存。


  每一个施工场地、每一处便道、每座营地,他们都用铁栏杆围住,所围区域都垫上草垫,以确保施工人员和机械不直接踩踏草地。


  塔基的浇筑不可避免要对草甸造成一定的破坏,而草甸一旦被破坏,短时间内难以恢复。他们借鉴园艺技术,创造性地将塔基占用地块的草甸小心翼翼地切割成40厘米见方的小块,放到空地上由专人养护起来,等到施工结束之后,全部“物归原主”。


  送来一片光明,不留半点遗憾。四川电网员工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本文章摘自10月8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