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云企聚![服务商申请]关于我们首页

首页 > 商业资讯 > 十年磨炼成“蛟龙”——“蛟龙”号彰显我国海洋科技辉煌

十年磨炼成“蛟龙”——“蛟龙”号彰显我国海洋科技辉煌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7-03

    27日,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海底,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自由徜徉。一群群奇特的海底生物徘徊在这位“不速之客”周围,勾画出一幅奇特的“蛟龙探海图”。


  “蛟龙”号在7000米深度海试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走到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榜首。


  人类深海探险随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同时人类对探知深海的渴望也推动了深海技术的不断创新,并促使深海技术装备不断走向成熟。


  从2002年立项伊始,到2009年开始1000米级海试,再到今年成功进行7000米级海试,“蛟龙”号只用了10年时间就走完了国外同类型载人潜水器近60年的发展历程。


  “‘蛟龙’号项目启动时,我国的载人深潜技术可以说是一穷二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总体组组长、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说,“但是,根据国际上深海技术的成熟度和我国不断发展的经济技术实力,考虑深度指标突破和经济适用等各方面的因素,我们把研发目标定位在了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目标,并决心实现5项标志性突破。”


  如今,这5项突破已经成了“蛟龙”号傲视群雄的资本。7000米工作深度让它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大海域使用;强劲动力让它能长时间地进行水下作业,具有从事高强度作业的能力;稳定的悬停定位能力为它完成高精度作业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探测能力让它得以探测海底微地形地貌、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配备的多种高性能作业工具确保它能在特殊的海洋环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各种复杂任务。


  以潜水器载人球舱为例,载人潜水器难在“载人”,“载人”的关键就在于载人球舱。


  “载人球舱是载人潜水器的核心,也是公认的研制难度最大的障碍。”“蛟龙”号副总设计师、海试现场副总指挥崔维成说,“载人球舱的研制不仅依赖于一个国家的科研能力,更多地取决于其工业的综合制造实力,几乎就是一个制造业巨头们的决赛项目。”


  最终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蛟龙”号,其载人球舱为钛合金锻造,拥有世界同类型潜水器中最大内径2.1米。


  “蛟龙”号的重大突破,对于促进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促进人类和平利用海洋,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蛟龙”号海试成功后,我国载人深潜的另外一项重要工程就是进行4500米级高国产化率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的研制。4500米级的潜水器是要在比较经济的前提下满足国内大部分科研需求。崔维成说:“载人球舱、高压海水泵、潜水器用锂电池以及国产推进器,是我们目前正在集中攻关的关键技术。从国内的科研需求来说,4500米级的潜水器可以满足大部分需要,同时更多强调经济性,相比‘蛟龙’号可以降低大约40%的使用成本。”


  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全部海上试验,它将被赋予新的使命开展试验性应用。而它的“龙子龙孙”们也将纷至沓来,成为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坐骑”,运载他们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执行各种海洋科学考察任务。


  “我们将在未来3年至5年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通过试验性应用航次,一方面尽快满足国内科技界对‘蛟龙’号的急切需求,尽快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说,“另一方面逐步形成‘蛟龙’号的业务化运行能力,培养出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应用队伍,探索出一套面向全国开放的应用机制。”
  (本文章摘自6月30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