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与责任诠释大爱风采——中国路桥肯尼亚项目与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纪实
肯尼亚雨季的午后,在首都内罗毕东北环城路宽阔岔路口上一家新开的小酒吧里,不时传出悦耳的音乐和爽朗的笑声。这是当地居民正在拍摄一部自编自演的音乐舞蹈短剧,来表达对这条刚建成的东北环城路的感情。
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的内罗毕东北环城路项目,2009年4月18日正式开工,项目全长52公里,2012年3月30日通过业主初步验收。内罗毕东北环城路的建成通车,不仅为肯尼亚A1和A2国道交通提供了绕城交通疏解方案,有效疏解了内罗毕严重的交通拥堵状况;更为沿线居民区和商业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等级道路服务,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中国路桥将项目建设作载体,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扶危助困,诠释大爱的理念。在项目稳健实施的同时,中国路桥与肯尼亚民众结下深厚的情谊。
内罗毕居民对这一中国承建项目和中国建设者们寄予厚望,投入了感情。正如这部音乐舞蹈剧剧组的一位工作人员所讲:“我们真的非常非常喜欢中国人为我们修筑的这条路,它的出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录制的这部音乐短片,是对这条路的感谢,也是对我们现在快乐生活的感谢。片子制作好后,会在内罗毕城市频道播出。因为,这真的不仅仅是我们这几个人的心声。”
疏通拥堵 携手繁荣
从3个小时到30分钟,从50万肯尼亚先令到300万肯尼亚先令
2006年11月,中国政府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郑重承诺,将在接下来的三年内向非洲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为了切实支援非洲建设、携手共促繁荣,根据肯尼亚人民提升交通运输质量的迫切需求,中国路桥正式着手内罗毕东北环城路项目。项目建设历时近三年,终于圆满完成,并得到了肯尼亚方面的高度肯定。
说到东北环城路项目在疏堵交通和推动经济方面的意义,可以用两组数字来表达:一是从3个小时到30分钟;二是从50万肯尼亚先令到300万肯尼亚先令。
“东北环城路建成之前,从机场路到西卡路至少需要3个小时车程,而现在只需要30分钟。我终于告别了凌晨4点起床上班的辛苦生活!我现在可以早上6点起床,从容地吃过早饭,再洗个舒服的热水澡,20分钟就能准时到达上班地点。”在东北环城路沿线居住的当地居民温迪说,“中国人修筑的这条路像一条彩虹,即使在最头疼的雨季,也为我们指引出一条畅通无阻的希望之路。”
据了解,东北环城路项目是内罗毕环城路项目的一部分,而内罗毕环城路是该地区第一个环城道路项目,除东北环城路外,还有正在建设的南环城路项目和正在筹备的西环城路项目。如今,已建成的东北环城路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方面的价值已经显现。
内罗毕东北环城路建成前,交通设施的落后让内罗毕城东北部郊区一带长时间处于荒凉和落后状况,沿线居民购物、求医以及上学均要乘车数小时前往内罗毕市中心。东北环城路建成通车后,沿线增添了学校、医院和众多店铺,车辆出行的损毁和油耗也明显降低。内罗毕省恩巴卡西选区的国会议员佛尔迪纳·N·瓦提图在谈及东北环城路时非常激动:“在东北环城路沿线,一块1英亩的土地,在道路建成前价值约为50万肯尼亚先令,而伴随道路的建成,价值已经超过300万肯尼亚先令。这样一条高水准的公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交通,更让大家的心情变好了很多。我们相信,中国人是我们真诚的朋友,肯尼亚人决定同中国更加紧密地合作。”
内罗毕东北环城路有效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内罗毕东北环城路项目作为中肯双边政府框架下的设计施工总承包(EPC)项目,是中国在肯尼亚道路建设投资的第一个大型优惠买方信贷项目。项目的成功实施,为中国企业在肯尼亚交通建设领域的开发和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道路的施工设计在沿用肯尼亚当地设计规范的同时,推动和使用中国的道路设计规范,为中国公路桥梁规范标准在海外市场的确立和推广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此外,项目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中国的机械设备及物资的出口。参与项目建设的中方工作人员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为我国基础建设人才的海外业务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攻坚克难 质量第一
虽然施工过程困难重重,但建设者始终对工程质量严格要求
光彩和荣耀背后,困苦与艰辛为这一条通达的道路铭刻了更多记忆,执着与坚持为中国建设者的精神传承积淀了更多感动。
内罗毕东北环城路项目所在地区,属肯尼亚中南部的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了很多施工难题。比如,项目沿线属于热带草原性气候,在每年长达5个月的雨季中,几乎每天下午到晚上都会下雨,瞬时降雨量可达到50毫米/小时。工作人员往往需要用很长时间处理雨后泥泞不堪的道路施工断面,并且还要为随时可能到来的下一场降雨及时做好道路的封面工作。同时,项目北线路段的施工便道主要为红土土路,每逢下雨便会湿滑泥泞,造成施工车辆通行受阻,严重影响施工进度。
与雨季相比,旱季便成了道路施工的黄金时期。每逢旱季,东北环城路的各个施工班组都会加班加点投入工作,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但旱季每天有多于12小时的强烈日晒,高温晕厥、皮肤晒伤成了中国施工人员的家常便饭。
每谈及此,项目组年轻的油料工程师蒋林潘总是露出轻松的笑容:“在我的经历中,这里的施工困难是最大的,但是也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成就感。”蒋林潘在肯尼亚工作已有整整七年。七年前,他离开怀孕的妻子,来到陌生的非洲大陆。孩子出生时,他正在工地手把手地教当地工人如何进行施工车辆的应急维修。孩子咿呀学语时,信号不好的国际长途依稀传过来一声“爸爸”,他将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耳边,潸然泪下。孩子懂事后,他在工作假期赶回老家,一路上一直在想象女儿会搂着他的脖子甜甜地叫一声爸爸。终于到家,女儿却躲到了妈妈身后,怯生生地叫了他一声“叔叔”。
在东北环城路项目中,和蒋林潘一样远离故土与亲人的中国工作人员共有34位。不管是晒伤带来身体刺痛,还是与亲人分别带来的思乡之苦,都没能让建设者放弃对工程质量的严格要求。
“我们都是沿着老一辈中国建设者的足迹求索前行的接班人,这一份基业需要我们共同传承。这一条道路,必须持久坚实。优秀的质量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谈起工程质量,内罗毕东北环城路项目总经理束毅力平静而坚定。
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制定出符合项目实际生产情况的一系列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深化落实质量控制工作;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统领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确保各分项分部工程以优异的质量通过质量检验标准。从如期开工到顺利通过业主初步验收,内罗毕东北环城路项目从未发生一起质量责任事故。项目监理、肯尼亚工程专家萨利赫·A·帕皮亚佩服地说:“我们对项目的整体质量进行了仔细的分项检验,这条路符合所有的指标要求,在预计的工期和预算内按工程质量要求圆满完成工程任务。虽然施工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中国建设者的全力以赴,让这条路成为了一条高质量、高标准的道路。”
回馈当地 大爱无边
中国路桥的建设者们时刻不忘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在东北环城路项目开展的同时,中国路桥的建设者们时刻不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真诚回馈当地社会。手边心间,一条温暖的路低调却坚实地铺展开深远大爱。
三年间,中国路桥为当地恩巴卡西驻军中学捐建教学楼,免费为当地维修社区道路,协助当地进行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同时还将内罗毕东北环城路项目作为内罗毕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教学实验基地,为学生们提供课堂以外的实践场所。
人才属地化培养作为我国外经企业一直以来秉承的海外事业发展思路。在东北环城路项目建设中,有1300多名当地工作人员参与施工,既有一线的操作工人,也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经过岗前培训和中国技术人员的细心指导,当地人员职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33岁的肯尼亚小伙子艾伦在中国路桥工作了13年,如今已经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工程管理人员。艾伦说:“这份工作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除了丰富的工程和管理知识以外,我还学习到中国人的勤劳和节俭,他们对待项目建设的认真态度也令人敬佩。”
中国路桥还积极参与当地公益活动。2011年,肯尼亚遭受了近6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在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的号召下,中国路桥肯尼亚办事处为受灾地区募集捐款2560万肯尼亚先令,并组织12辆大型货车和8辆服务车辆,将用善款购买的60吨玉米粉及5吨红豆从内罗毕送往肯尼亚受灾最严重地区之一的图尔卡纳。东北环城路项目的卡车司机约翰参与了那场历时4天3夜的运粮工作。“中国的工作人员在运送物资的全程一直在关心着我们的处境,陪伴着我们的同胞一同渡过难关。”约翰回忆说。
在距离内罗毕环城路项目营地不到10公里的一个小村庄,有一所特殊的儿童学校,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患有艾滋病或被家庭遗弃的孤儿。2003年,当地爱心人士玛丽女士创办该学校,将自己用来养老的房屋改作教室,为这些孩子们提供食宿、医疗和基本的教育。然而,玛丽女士已经没有资金为破旧的教学房舍安装门窗,甚至没钱购买生火的木柴。
在得知情况后,内罗毕东北环城路项目部立即为学校捐赠了4卡车的木材和油漆等建筑材料。玛丽女士哽咽地说:“那些建筑材料被我们用来制作教室的门窗和桌椅,建筑剩下的木屑成了生火做饭的燃料,孩子们终于有热气腾腾的饭可以吃了。”
中国路桥肯尼亚办事处总经理李强说:“2000年,我们在肯尼亚建了一条连接首都内罗毕与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的高等级国道。那条路被称为‘中国路’,肯尼亚政府还为它发行了主题邮票。对我们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褒奖和荣誉。如今,在肯尼亚当地,很多人把内罗毕东北环城路称作是一条更高水准的中国路!”
(本文章摘自7月2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