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云企聚![服务商申请]关于我们首页

首页 > 商业资讯 > 经济日报:铁流呼啸过 日行数千里

经济日报:铁流呼啸过 日行数千里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7-16

    4个小时,跑完1300多公里的路程。


  6年时间,走完国际40年高铁发展历程。


  300公里时速,超过风速,超过一般飞机起飞速度……


  这些都是中国高铁创造的奇迹。奇迹的背后是中国铁路人近10年的积累和努力。从普通农民工成长为知识型工人,巨晓林就是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


  巨晓林出生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杜城村,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宝鸡至凤州段就经过他的家乡。


  1987年3月,25岁的巨晓林得到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招收农民工的消息,报名后他成了一名铁路人。那时修的第一条铁路是山西省境内的北同蒲铁路,在巨晓林眼里,原来的火车都是蒸汽的、烧煤的,自己能参与修一条电气化的铁路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参与修建的铁路越来越多,从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到时速200公里铁路大提速,再到时速300公里至350公里的高铁,铁路速度越来越快,技术难度也越来越高。


  “刚工作时,我听说日本有个新干线,时速210公里,当时就震惊了,火车能跑这么快,简直不敢相信。”


  2010年7月,巨晓林来到了京沪高铁工地上,知道自己参与修建的高铁时速高达350公里时,巨晓林兴奋地说,“能修世界上最快的铁路,做梦都不敢想,觉得自己是在创造历史。”


  来到施工现场,巨晓林发现,和以前修的普通铁路相比,无论从技术到设备、从工艺到工具,高铁的先进程度都可谓质的飞跃。


  “我国的高铁技术是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技术人员不仅要尽快吃透国外的先进技术,还要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己的高铁技术。大家吃了很多苦,不过,仅仅6年时间,我们就成功了,走完了国外40年的历程,超越了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拥有了世界上最快的、技术最先进高铁,这苦不白吃。”巨晓林骄傲地说。


  和高铁一起成长的巨晓林,也从一个农民工,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名铁路技术专家。


  “现在,技术要求越来越严格、越来越规范了。为了火车更安全可靠,速度更快,原来铁路上面电线的误差用厘米计算,现在用零点几毫米计算。原来拧一个螺母,都凭手感拧紧,现在所用力气都有标准,得用工具测量,太先进了。”


  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开通,巨晓林坐上了首发的G1次列车。


  “看到屏幕显示速度350公里/小时的时候,别提有多感动多骄傲了,我为我们国家能有世界上最快最先进的列车而骄傲,为我能参与其中而自豪。”巨晓林回顾近年来铁路发展建设,感慨颇多。


  2005年6月11日,石太高铁全线开工建设,中国铁路由此拉开了高铁新线建设的序幕,一大批高铁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铁路每天开行高速动车组上千列,发送旅客近百万人次。


  “在我印象里,每年都有很多条高铁线路在开通,也有很多在开工建设,就这样数着数着,不知不觉就在地图上画出了一个高速铁路网。”10年来,巨晓林见证了中国高速铁路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的历程。


  巨晓林脑海中的网,也是200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提出的中国高铁“四纵四横”规划网。今年,我国将完成快速铁路网主骨架的高速铁路里程约3500公里,届时“四纵四横”高速铁路中的“四纵”将基本建成贯通。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高速铁路更是以其速度快、运能大、能耗低、污染轻等一系列的技术优势,适应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高铁之所以发展速度如此之快,源于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铁路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央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作出了加快发展铁路的战略决策。在全国人民拥护支持下,我国高铁选择了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仅仅用6年的时间,实现了中国高铁之梦。


  如今,巨晓林又投身于合(肥)福(建)快速客运专线的工作中,“我相信,高速铁路在中国会越建越多、越来越好,我也会把我的一生都献给铁路事业!”巨晓林深情地说。


  (本文章摘自7月5日《经济日报》)